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2024年05月09日,13时08分22秒 科技新知 阅读 24 views 次

假期前,马斯克的突然到访引发行业关注,结合此前特斯拉的一系列动向多数人都认为马斯克此行是为了FSD而来,希望将FSD带到中国市场以提升电动车的竞争力。

不过根据最新爆料,马斯克到访中国可能还有另一层意义:马斯克想在中国落地“无人驾驶出租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Robotaxi。中国日报还提到,马斯克要在我国进行Robotaxi示范测试的想法已经得到支持,反而是FSD在华的落地“暂未完全获得批准”。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这样的结果对特斯拉来说很难评价是不是“因祸得福”,但Robotaxi也的确是马斯克近期押注的重点项目。今年4月初,马斯克在社交媒体宣布会在8月8日上线Robotaxi服务,被认为是对资本市场看衰特斯拉股价的有力反击。Robotaxi也好、Model系列电动车也好,本质上都是FSD的载体,存在的根本目的就是为用户提供FSD服务。

传闻FSD即将入华时有观点认为特斯拉的高阶智驾能够在中国市场中起到“鲶鱼”的角色,但现在Robotaxi反而更早一步落地,看来特斯拉依然是“鲶鱼”不假,只是刺激到的厂商不一样了。Robotaxi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物,最晚在2019年就有厂商开始路测、试运营。比较知名的Robotaxi供应商包括百度旗下的“萝卜快跑”、滴滴、AutoX途安、文远知行、如祺出行、小马智行等等,大多应用L4级自动驾驶技术,能够提供短程的无人出租车服务。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此前小鹏等整车厂商也有涉足Robotaxi的动作,只是更多是出于技术验证的目的,不像特斯拉那样作为重点项目运营。可想而知,特斯拉的Robotaxi项目在国内落地将很有可能刺激本土Robotaxi行业,从技术到商业的各方面,带来新的转机。

夹缝中求生存

Robotaxi是典型的风口产物,2016年Waymo率先展示无人驾驶出租车业务从而惊动全球,随后我国科技企业迅速跟进,2018年12月文远知行就在广州南沙落地测试车队,两年后的2021年,百度Apollo旗下的Robotaxi业务“萝卜快跑”完成国内首个商业订单。

作为对比,我国的Robotaxi商业化进展固然比不上美国,但可以用“起步晚、进展快”来形容,只用短短时间就完成了“0到1”的过程,实现了技术落地。然而,中国Robotaxi行业发展面临的问题也和美国等海外市场一致,想要更进一步拿掉安全员、扩大运营范围后,齐齐遇上了麻烦。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因为运营范围无法进一步扩大,甚至很多Robotaxi企业一直处于“试运营”阶段,导致Robotaxi成了“只出不进”的烧钱项目;由此引发的连环效应是,因为商业化前景不明朗,投资者对Robotaxi项目逐渐失去信心,又引发了新一轮的资金危机。

好在Robotaxi公司还是掌握了一系列高阶智驾技术,所以以文远知行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开始向车企出售L2+智驾方案,也算是找到了另一条商业化道路。具体Robotaxi行业面临的种种问题,我们可以从萝卜快跑、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三家头部企业的近期表现找到答案。

百度Apollo业务下的萝卜快跑无疑是国内Robotaxi行业的领头羊,目前萝卜快跑已宣布打车订单超过500万张,而行驶里程也已经超过5000万公里,显然是国内最成功的Robotaxi服务供应商。

然而,萝卜快跑这样的“明星级表现”依然远低于李彦宏的当初的预期,2021年萝卜快跑开始运营之际,李彦宏曾预测2025年Robotaxi会进入大规模商业化运营阶段,而萝卜快跑的日订单数也会达到5000万之巨。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对于总订单量才500万的萝卜快跑而言,李彦宏的预测显然高估得过头。另一方面,萝卜快跑也是国内运营覆盖范围最广的Robotaxi公司,目前业务已经覆盖北京、武汉、长沙、广州、上海、深圳、阳泉、重庆等11个城市,其中在武汉运营场景覆盖江北和江南地区,意味着对武汉市区的基本覆盖,且全无人车队规模突破300辆,冠绝全国。

尽管如此,目前萝卜快跑也很难依靠商业化运营实现营收平衡,毕竟大多数订单仍是“象征性收费”,李彦宏对萝卜快跑短期内的期待,也只是“单车营收平衡”。龙头萝卜快跑尚且如此,其他Robotaxi厂商的日子自然更不好过。

文远知行上一次被大范围讨论还要追溯到一年前,2023年3月有消息传出文远知行计划赴美IPO,同年8月IPO备案得到通过,再往后就没有太多新闻出现。

作为Robotaxi领域的先行者,文远知行各项业务的展开围绕自动驾驶技术进行。浏览官网可知目前主要的五项产品为Robotaxi(自动驾驶出租车)、Robobus(自动驾驶小巴)、Robovan(自动驾驶货运车)、Roboweeper(自动驾驶环卫车)和WePilot高阶智驾解决方案,其中有商业化前景的主要是Robotaxi和智驾解决方案,至于小巴、货运车、环卫车这些ToB业务目前想要顺利商业化依然有不小的难度。

以Robovan为例,文远知行想要顺利商业化需要优先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比如货车在行驶、工作过程中的视野盲区问题、长途场景下自动驾驶的可靠性等等,否则如果Robovan仅运营在小范围场景中,也很难有太多价值。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回到Robotaxi上面,文远知行需要面对的问题除了和萝卜快跑同样的客单收费过低、盈利难度高问题外,其覆盖城市不足、运营面不够广等同样限制其发展。不过文远知行在智驾方案商业化上进展倒是不错,近期上市的星纪元ES、ET新车所用智驾方案就是基于文远知行的WeRide L2++智驾方案,说明其智驾能力已经得到头部整车厂商的认可。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和文远知行同为“广州兄弟”的小马智行表现同样反复,大体来说脉络如下:2021年乘着Robotaxi的市场热度起飞,2022年随行情遇冷,2023年再度因行业回暖而回到舞台中央。

就Robotaxi业务而言,小马智行一直都是萝卜快跑的对比对象,而从技术实力、运营范围、运营成绩等指标来看,小马智行也的确是Robotaxi赛道中的佼佼者。2019年小马智行率先取得广州首批Robotaxi测试牌照,2021年北京测试牌照发放,小马智行同样是首批获批的企业之一。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在运营范围上,小马智行的Robotaxi车队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主要城市,而且是国内为数不多获准运营完全无人驾驶的Robotaxi服务供应商之一;在业务布局上,除了Robotaxi服务小马智行还有自动驾驶卡车业务PonyTron、商用/乘用车智驾解决方案、“方载”自动驾驶域控制器等,覆盖L2到L4整个智驾领域。

尤其针对自动卡车业务,雷科技创始人罗超受邀参加体验活动后赞不绝口,认为其可靠性、实用性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准,可见其技术实力得到了行业中的广泛认可。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在北京车展前后小马智行公布了和丰田的进一步合作,二者将成立合资公司投入超10亿元人民币,合力推动L4级Robotaxi的规模化量产和服务落地。

当然小马智行的发展也并非一帆风顺,正如前文所言2022年是低谷。2022年11月传出消息,小马智行在国内进行大范围裁员,有知情者形容为“上午签完协议,下午就离职”。

这也的确和当时的大环境有关,2022年资本市场对Robotaxi行业的信心有明显退减,年度融资金额从2021年的760亿元人民币锐减至300亿元人民币,小马智行官方也承认在这样的大环境中降本增效是行业共识。

以这三家头部Robotaxi公司为代表,可以总结出当前行业的几个特点:1.靠Robotaxi很难“混口饭吃”,更多是为了验证技术和为其他业务做技术储备;2.行情冷暖取决于投资热情,但好消息是2023年后回暖的迹象非常明显;3.Robotaxi公司的多项业务中最具商业化潜力的还是智驾解决方案,有着更好的商业化落地前景。

所以特斯拉Robotaxi项目在中国的落地,率先要回应的就是商业化问题,而深层次的又关系到技术、政策等方方面面。在中国市场中,特斯拉的表现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Robotaxi行业的走向,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中国Robotaxi企业难免被裹挟其中。

特斯拉成为“鲶鱼”?

客观来说特斯拉做Robotaxi的确有自己的优势,放在包容度不低的中国市场上运营,说不定真的能跑出商业闭环。

中国Robotaxi企业面临的商业化问题涉及多个因素,其中“成本”是绕不开的话题。成本是指Robotaxi的单车成本,国内主流的Robotaxi公司本质上都是技术供应商,不参与任何的整车生产制造工作,他们的Robotaxi载具大多是以购买第三方产品再后装传感器、系统套件的方式实现。

Robotaxi的后改装方案成本高得吓人,广汽资本联合滴滴、麦肯锡发布的调查结果显示,配备安全员的改装无人出租车整体成本高达107万,前装方案成本同样不低,配备安全员的情况下仍要81万,而不配备安全员,仅前装方案的Robotaxi载具成本也高达43万。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多年前广州车展期间小通曾与如祺出行的工作人员沟通,他们也表示Robotaxi中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自动驾驶系统的成本非常高昂,整套下来成本媲美一辆宝马3系,而车辆载体本身的成本又要十多万元。

正因为如此,想方设法降本成为了Robotaxi公司主要的努力方向,尤其像小马智行和丰田的合作,就是希望拉拢整车制造厂商入局,从底层构建Robotaxi载具从而进一步降低成本;也因为高昂的成本,Robotaxi公司始终无法部署太多的车队,规模效应起不来,就陷入了恶性循环。

回到特斯拉身上,面对成本问题,特斯拉很可能有自己的解决办法。

对于载具本身的成本,行业预计特斯拉的Robotaxi载具会基于传闻中的Model 2实现,而Model 2又是一款竭力降低成本、预计售价在18万元左右的廉价车型。其次在技术路线上,特斯拉引以为傲的FSD主打“低成本”,2023年在Model Y等车型上进一步去除了成本进数百元的超声波雷达,实现了仅靠摄像头完成道路识别的“纯视觉”方案,更不用说激光雷达等昂贵元器件。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因此可以推测,光是Robotaxi载具这一点在无安全员的情况下特斯拉就能保守省下数十万元的成本,再加上自身作为整车制造商的大规模量产优势,特斯拉在商业化运营Robotaxi初期就很有可能铺设庞大的车队,为盈利打下基础。

至于安全员这个人力成本因素,更多的还是要看政策本身的要求,但随着国内逐渐放开无安全员Robotaxi运营的限制,整体形势对特斯拉依然有利。

个人认为这给中国Robotaxi企业带来的启示,还是推动技术厂商和整车厂商的深度合作,出现更多类似“骓丰(小马智行和丰田的合资公司”的合资企业,定制生产Robotaxi载具从而降低成本。而大前提还是要看特斯拉能不能发挥带头作用,让资本和行业均认可Robotaxi的发展前景,否则的话可能不会有太多整车厂商愿意下场。

指望特斯拉Robotaxi当“鲶鱼”?结局恐怕是空欢喜

至于特斯拉落地Robotaxi的另一个作用,或许是能够进一步加速政策松绑,让Robotaxi的运营范围得到进一步放宽。从政策的大方向来看相关部门有关Robotaxi的运营已经放宽许多,2023年12月交通运输部发布的试行文件修改了安全员配备、经营要求和经营范围三方面的规定,同时北京、上海等地开始试点车内无人Robotaxi方案,如武汉等城市允许Robotaxi运营范围基本覆盖核心城区,都是一些乐观的信号。

联想到去年国家颁发文件允许L3自动驾驶上路测试,不难看出我国相关部门有意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开始放宽政策,从而推动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这其中特斯拉作为全球领先的纯电动车企业、智能驾驶技术的头部企业,在中国市场推出高阶智驾和对应产品自然意义重大,想要充分发挥“鲶鱼效应”必然伴随着政策的进一步调整。

最终特斯拉给中国市场带来的第三个改变,可能是“认知”。知名度更高、群众基础更强大的特斯拉推出Robotaxi可能会自带流量属性,就如小米SU7让更多的非专业用户了解电动车一样,特斯拉的下场相信也会带动消费者进一步了解、接纳Robotaxi。

当前国内运营的Robotaxi业务大多只能在小范围内运作,比如广州这边萝卜快跑集中在黄埔区科学城,而文远知行、小马智行的运营车辆则集中在南沙区,这些都是人口偏少的地方,普通消费者平日中不太可能遇得到Robotaxi,自然谈不上什么知名度。

如果特斯拉的下场能够将Robotaxi的蛋糕做大,自然能够为Robotaxi业务的进一步商业化提供基础,不失为给行业注入活力的另一种形式。中金公司的研究报告曾预测,2030年Robotaxi将吃掉网约车的大部分市场份额,最终全球市场体量或达到2万亿美元。

当然这样的预测有不少前置条件,比如自动驾驶技术要足够成熟、足够安全,政策给予足够多的支持等等。但正如文远知行对外公开表示的那样,特斯拉Robotaxi若能顺利落地必定能“提振行业信心”。

一起摸着石头过河

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CEO彭军在接受采访时也公开支持特斯拉的Robotaxi服务落地中国,甚至得出如此判断:从辅助驾驶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应用场景不断丰富、在迅速扩张,自动驾驶技术的商业化落地和应用有望迎来大爆发。

显然,行业中的头部玩家们都一致认为特斯拉就是中国Robotaxi乃至整个自动驾驶行业的“大鲶鱼”,但我却认为不应该高兴得太早。

若果特斯拉将Robotaxi业务带来中国,不可否认的是至少会在初期带来一定的市场关注度,不过能否带动产业的发展甚至颠覆现有的网约车游戏规则,就还是要打上问号。

实际上,特斯拉自己的Robotaxi业务也并非准备万全。马斯克自己曾预计,FSD(全自动驾驶技术)想要满足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监管机构的要求至少该测试60亿英里,而目前FSD的实际测试里程也才10亿英里。

这意味着FSD在运行过程中可能存在非常多的Corner Case(极端情况)无法应对,从而导致不可知的安全隐患。另一方面,Robotaxi的应用场景更追求自动化、无人化,特斯拉还需要用实际表现证明纯视觉方案能够胜任商业化场景。

特斯拉的FSD本质上依然是L2级辅助驾驶技术,而Robotaxi的实际落地是“L4自动驾驶”,二者之间有着技术和责任人主体的明显差异。除非特斯拉在落地Robotaxi的时候同步推出升级版的FSD使其达到L4水准,不然用L2级的技术应用到Robotaxi上,恐怕达不到监管部门的要求,体验也无法令人满意。

如果做不到“遥遥领先”,即使特斯拉Robotaxi能够在中国落地,其下场大概率和其他本土玩家一样只能在固定范围内做试运营,这对整个行业来说显然起不到质变的作用。

谈及Robotaxi在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的未来,可能用计算机科学中“涌现”一词来形容比较贴切。所谓“涌现”,是指AI大模型在参数量不断提升的过程中,突然出现能力的暴涨,但整个过程外界无法观测,也无法确认具体的节点。

对Robotaxi行业来说,“涌现”的关键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进步,而出现在眼前的包括“端到端”等前沿技术则在一定程度上让行业见到了希望。

综合而言,特斯拉的角色和本土Robotaxi企业差不太多,仍然是需要“摸着石头过河”。值得高兴的是,Robotaxi技术的确更有机会在中国市场开花结果,包括普通民众对智驾的认可度提升、新能源车产业链支持、较为宽容的政策环境等,都让包括特斯拉在内的Robotaxi先行者有更高的概率“渡河”成功。

尤其是对比大洋彼岸的Waymo、Cruise等,特斯拉让Robotaxi服务积极落地中国无疑是更正确的选择。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