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小米造车大戏 为什么都绕不过奇瑞?

2024年04月16日,15时32分54秒 科技新知 阅读 3 views 次

前两天聊了一点热门话题,今天再抛一个暴论,可能会颠覆很多人的认知:

中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接下来将是华为小米逐鹿中原,而无论华为还会小米,成功的关键,都在奇瑞。

支撑这个暴论,则需要另一个暴论,那就是:

奇瑞的终极目标并不止于卖车,而是卖平台,卖快速开发和定制平台的能力,让整车品牌和ODM业务共同成为技术能力输出的管道。

到这里,看懂的可以直接三连了,看不懂的,咱们继续头脑风暴。

最近,两件汽车圈的盛事,奇瑞都是直接当事人。

第一个,是智界S7第二次上市发布会。

第二个,是智米CEO苏峻在奇瑞iCAR品牌的发布会上,和iCAR品牌操盘手章红玉一起发布双方团队合作的iCAR V23以及X25。

先说第一个。

在这场发布会上,奇瑞董事长尹同跃讲了两句让业界震惊的话:

“中国要想造好车离不开华为。中国要想从汽车大国变成世界强国,需要华为鸿蒙系统的加持赋能。”

“与华为合作是奇瑞的第一优先战略、核心战略。智界是排序第一优先度的项目。”

酋长刚听到这两句,心想,呵呵,还是尹总会做人,说了不客气,还是跟人家这么客气,但是细想之后,差点惊出一身冷汗:

尹总这样的人,不需要客气,他只是把奇瑞和华为的阳谋公诸于众了。

智界S7都上市两次了,很多人,包括市面上99.9%的汽车媒体人,到现在都没想清楚,华为为什么要找奇瑞合作。

奇瑞2023年营收3151亿,按照2022年2000亿,利润100亿,那么2023年利润少说有150亿。

明明有小康、江淮这样的软柿子可以捏,也能互相制衡,找奇瑞这样的不缺钱、不缺销量的合作,不是找不痛快吗?或者按照某些鼓吹奇瑞“投华”的逻辑,华为大可以不让奇瑞占这个“便宜”。

反过来,很多奇瑞的人也没想通,华为那么强势,而且不是独家,回头把你技术学过去了,转手开个B点把你甩了怎么办?你看长安,不是已经开始反悔了吗?

其实,巨头能看上巨头,只因对方最契合自己的战略。

华为的战略,至今依然没有跳出任正非老爷子圈定的“管道”二字。

造手机也好,“帮助车企”造车也罢,除了短期利润的考虑,中长期还是要让自己的芯片、操作系统、服务有好的销路,撑大“管道”,就像当年在非洲,可以亏钱卖设备,但是通过服务赚回来。

可惜,山中无老虎,猴子不得已称霸王,就像华为用手机给小米OV们打了个样——豪华手机应该这样做,事毕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任老爷子说,余承东,手机的使命已经完成了,接下来去给车企们打个样吧。

既是打样,就要做到遥遥领先,但是就算电动车的难度几何级降低,发展了一百多年的汽车工业,尤其是作为工业皇冠之一的发动机,想极短的时间从入门到极致,谈何容易?

从汽车行业的规律来说,国内大多数新高端品牌、新势力都是先做SUV,再攻轿车,原因是轿车精密度更高,难度更大,市场更卷,也需要更好的产品,所以华为介入汽车工业,也是选择选择从了SUV入门。(从这个角度看,小米和雷军是勇士)。

但入门毕竟只是入门,长城已经示范过了,轿车不强,车企一定会掉队。

更重要的是,强者不会容忍自己停留在邯郸学步,工业化的精髓,在分工,在找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问界,像它的名字一样,仅仅是投石问路,余承东问的,是造车的终极智慧之果。

智慧之果在哪?芜湖。

1997年1月8日,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在芜湖成立。

1999年12月15日,“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变更为“安徽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2000年12月,“安徽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变更为“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2001年1月,“安徽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更名为“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2004年6月,“上汽集团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变更为“奇瑞汽车有限公司”。

就像比亚迪终究摆脱不了电池公司的宿命,周星驰终究忘不了罗慧娟。

把奇瑞当成一家汽车厂商,至少目前来看,哪哪都别扭,产品定义奇特,造型设计发挥不稳定,营销公关糊弄差事,渠道管理混乱……但是把他看成一家零部件公司,咦,突然变得眉清目秀了。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做零部件的核心,一曰“懂”,英文是Know-How,知其然,知其所以然,Know,相当于玩魔方玩得好,而Know-How,相当于你可以把魔方拆开,组装成任意你想要的款式。

那些供应商的新人们出差,去其他地方,老兵们会叮嘱:别教太多,人家听不懂。如果是去芜湖,就变成:多学着点,人家比你懂!

二曰“质”,质量是零部件厂商的生命,所以奇瑞无厘头弄了个全宇宙独一无二的全系整车终身质保+官方二手车终身质保。

按照奇瑞的销量规模,如果不是对自己的品质有信心,这样的政策,还没养肥4S,早就够让售后部门自杀100回,友商们应该每天都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奇瑞营销部门不发达的世界。

三曰“量”,没有量就没有规模,工业化的本质,在于规模。

举个例子,一台卡罗拉,卖15万是倭人掠夺国人血汗钱,卖7万那就是友邻帮助提高广大人民的生活水平,有规模,价格不是问题。

规模就是管道。

在这一刻,奇瑞和华为,尹同跃和任正非,殊途同归。

对华为来说,找到奇瑞和他们赌上荣誉拿出来的E0X平台、顶级效率的增程器,华为汽车管道的拓宽,就有了最坚实的技术和品质支撑。

智界S7成了,华为智选车才算真正上路,华为才能证明,自己不是个只能捏垃圾平台软柿子的门外汉。

所以,智界S7的成功不是可选项,而是必须,这才有了第一次发布会的抢跑,至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只是这个“必须”的连锁反应。

智界S7配合增配降价第二次隆重发布后,华为和小米,几乎在同一时间,在轿车这个“主桌”展开了对垒,而通过两次上市,智界S7对小米SU7展开了时间线上的钳形攻势。

但即使这样,华为也并非胜券在握,一个余承东没想通的手机支架,两家对年轻人的把握能力高下立判,和当年的手机一样,这方面,小米一直是华为的老师,不,是整个业界的老师。

华为的机会,在ADS智驾,在对品质、安全等底层优势的构筑,还在全球市场,前者是华为的优势,后两者,奇瑞都可以提供一条龙服务。

另一边,对奇瑞来说,华为拿奇瑞来给其他汽车厂商打样,奇瑞又何尝不是拿华为给其他互联网公司打样:华为都说好,你们还挑啥?

实际上,奇瑞早在2022年的科技DAY就已经宣告了“大研发平台”的建构,首批客户正是自己家的奇瑞、星途、捷途、iCAR这些品牌(这从某种意义上解释了为何奇瑞集团目前几大品牌产品定义能力参差不齐),也包括商用的新能源车和外围的凯翼,以及曾定制过物流车的京东顺丰

智界系列则是百亿平台E0X的第一个外部大客户,智界S7的成功,将让业界明白奇瑞的“懂”和“质”,成全奇瑞的“量”,帮助奇瑞大幅摊薄整个平台的成本,这就是尹同跃“第一优先度”的内涵。

这是华为的阳谋对上了奇瑞的阳谋,所以一拍即合。

其实,尹总还有一句潜台词没好意思在华为的发布会上说出来:中国互联网品牌们想要快速高质量地造车,奇瑞是最好的选择。

iCAR发布会上的智米CEO就是这句话的另一个绝佳例证。

华为手机打的样,小米总能第一个GET到重点,华为给汽车打的样,去芜湖看过的雷军当然也看得懂。

小米汽车虽然权衡利弊最终没有迎接芜湖的怀抱,甚至怕北汽误会,从股份层面坚决不与奇瑞产生任何瓜葛,但做一件事的关键,从来不是股,而是人,是一支队伍。

前面说小米的竞争优势,漏掉了一个关键点,那就是以米家APP为核心构筑的智能生态,这是真正让小米与OV们拉开差距,甚至让华为也忌惮三分的大杀器。

小米智能生态成功的关键,在于以海量低成本蓝牙mesh设备,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模式打败了更好用但复杂昂贵的zigbee标准。

今天的造车大业,小米同样需要一支队伍来拱卫自己的大后方,再一次复制米家模式的成功。

于是,我们看到,作为小米生态链核心的智米的CEO带着自己的精锐米械师出现在芜湖,和另一支能把全铝车身白菜价的队伍一起,带来了iCAR V23的盛世美颜。

在这个江南小城,一场决定中国汽车工业未来格局的竞争,正在徐徐拉开帷幕。

(来源:新浪科技)



用户登录